1314
浏览
新华网银川10月8日电(记者 赵倩)“十一”长假落下帷幕,集体出游再次撑起一个火爆的旅游黄金周。不可否认,“十一”黄金周既是我国旅游业矛盾集中爆发期,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一面镜子,能够折射出休假政策是否更加完善,行业监管是否更加有效,文明旅游是否更加得到重视。
事实上,节假日旅游市场繁荣是符合经济规律的正常现象,特别是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,对旅游的需求逐渐由偶尔转为常态。然而,由于休假体系不健全、旅游产品开发不合理、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, 近些年每逢“十一”黄金周,我国旅游业发展“短板”和百姓快速增长的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便最大限度公开化。因此,对于很多游客来说,虽然“路上那么堵,想想都痛苦”,但“世界那么大,还是想看看”。
不过,面对长假期间旅游业集中爆发的问题,各方也在努力使出应对之招。比如今年“十一”,根据国家旅游局下发的《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》,多个景区对外公布了景区承载量,部分还采取了相应的游客流量控制措施;首批5万名旅游志愿者在各大景区上岗,为游客免费提供景区讲解、医疗救援、维护秩序等服务;一些地方智慧旅游系统建设日趋完善,游客可以享受更加智能便捷的旅游查询、预订等服务。
“十一”黄金周一年一次,但旅游却已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构成,旅游产业也有望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。所以,不管是为了进一步保障旅游者的权利,还是为了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,黄金周所呈现的旅游“众生相”都应该成为一面镜子,折射出各方所应承担的角色。
政府应通过规划、立法等加快旅游产业结构调整,保障职工带薪休假权利,适时灵活地优化休假安排,促进旅游业由传统“观光型”向“休闲型”过渡;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,应不断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,并在丰富旅游产品、满足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上下功夫,提升旅游品质。旅游者则应具备日渐成熟的休闲旅游心态,增强文明出游意识,让自己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