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97
浏览女子婚后一旦怀孕,其母亲就要特意准备一至二幅抱衫、一根羊毛抱带,到时送给女儿用做包裹婴儿的襁褓。婆婆百般照顾呵护,除加强营养外,尽可能地不让干重活。临产时,多由婆婆或村里有接生经验的妇女接生。万一遇到难产,过去有的将门轴刮下少许配制成“催生药”给产妇吞下,有的立即捉一只公鸡宰去头部,祈祝生产顺利。胎盘以土掩埋于房柱下,属长男的放中柱,其他的依次放于二柱、三柱,以希望儿女将来成为“顶梁柱”。
生育多胎皆夭折的,再生育时要用新筛子等家什接婴儿,或刚生下即用秤称量,祈祝婴儿健康成长。产后外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一个来到产家,即称为“逢生”,主人必赏逢生者以大碗酒或凉水,以示吉利,有的还要求逢生者当即给婴儿取名。苗族还认为,婴儿长大后其相貌、性格等将与逢生者近似。
婴儿降生后三日内,除婆婆和同宗婶娘外,忌讳其他人特别是生人擅自闯入产房。婴儿父亲应尽快携带礼物奔赴岳父、岳母家报喜。过去,有这样一种报喜的方式:以一只带嘴的瓦壶装满酒置于岳父、父母家堂屋供桌上,壶嘴向里表示出生的是男婴,壶嘴向外表示出生的是女婴。岳父、岳母及其他亲戚知道后,要尽快由妇女们携带鸡(岳母要带一公一母)、鸡蛋、米、油等礼物上门慰问产妇,名曰“送月米”,苗语称“Sangt zhuf mil”,主人也要备办一定的礼物回赠来者。产后一个月内产妇要特别注意休息保养,忌外出、做体力劳动、摸冷水以及吃酸咸苦辣食物等。
一般在孩子出世不久后就要尽快取小名(又称“奶名”或“乳名”)。过去多用苗语取小名,其命名方式多样且十分讲究,充分体现出苗族的特色。主要有这样种:一是以一些美丽的花的名称命名,如Bangx(花)、Ghaif(花蕊)、Bangx red(石莲)、Ngoux bangs(鲜花或花蕾)等,这种命名多用于女孩。二是以一些乖巧、敏捷、矫健、吉祥的动物名称命名,如Nangl njuad(松鼠)、Zhuot (虎)、Ruangs(龙)、Lad(猴)等,这种命名多用于男孩。三是以一些日常生产生活用具命名,如Drous(裹底)、Taid(水缸)、Yal(铁锅)、Gaif(背箩)、Sod(丝线)、Red(石磨)、Zhot(甑子)等,这种情况大多是以孩子出生时的接生物命名。四是以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名字命名,如Dongx plaid(《童湃和娘载》中的男主人公)、Yangx yuas(《创世传说》中的射日英雄)等。五是以田地和一些作物名称命名,如Lax (田)、Nblex(稻谷)等。六是以一些形容美丽和美好且悦耳动听的字词命名,如Shuat、Shongb、Trod、Nzaif、Nzaix、Sangt、Mit等。由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,为了便于称呼,有的也按排行、出生时体重、生辰八字等取汉语名字,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,多以汉语中一些表示美丽、美好和吉祥的字词来取小名。
当孩子长到六七岁要入学时,才按姓氏、辈份取学名(又叫书名)。在明末清初时期,苗族虽使用汉姓,但字辈的使用尚未规范,大多习惯以“一”代替,如“陶一来”、“杨一伟“等。清朝中后期,才开立字辈,续族谱,取规范的汉姓名字,几个大的姓氏有字辈的至今仅十代左右。取了汉姓名字后,小名仍然存在,并且在很多场合多用小名而不用学名,所以苗族对小名十分看重。尤其过去妇女地位低下,有姓无名,所以小名更至关重要。取小名要尽可能地不与同宗活着的人乃至数代前的男女祖先同名。有的幼儿同时拥有两个甚至更多的小名,至五六岁时才基本固定一个下来。
婴儿周岁时,要做生,且摆上钱币、糖果、刀具、针线等,让小孩随意抓取,名曰“抓周”,若小孩先抓住某样,则认为长大后必习某行。背婴儿出远门、走亲戚,要打红油纸伞,去回时在婴儿帽上都要缀以干红辣椒,以手指蘸锅烟灰点于额头上,认为这样是以“铜伞铁伞”给婴幼儿“遮护”,“途中妖魔鬼怪不得沾身”。在苗族的观念中,舅舅是婴幼儿的保护神,当婴幼儿健康发育出现异常时,多求助于舅舅。如当婴幼儿头部某处毛发稀疏,要由舅舅以少许唾液抹擦,认为这样毛发就会长出;当婴幼儿乳牙先生于上齿龈,认为对成长不利,需向舅舅“讨件红衣服穿”;有的孩子在六七岁前,父母要择定吉期,备力酒肉,请舅舅前来举行“拴索”(苗语称“Dik hluat”)或“剃发”更名仪式。剃发,又称“剃长毛”,即婴儿出生后一直将其头发留长,待满三周岁,主家择吉期,备办酒席,由舅父亲手剪剃,其他至亲好友也前来祝贺。
有的婴幼儿体弱多病,或八字克父母、弟兄姊妹,则寄拜与大山、树木、巨石等,以求子女健康成长、家庭和顺安康。也有许多寄拜他人的,这种寄拜有“拜干爹”和“拜保保”两种。拜干爹多为八字相克,受拜者称干爹(干妈),拜者需改名换姓(由干爹取名并与已同姓)。拜保保多为图孩子好带,受拜者称保保(保娘)。两种情况下拜者均称干儿(干女)。拜寄仪式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先选择一对条件与自家相当的夫妇,征得他们的同意后,择定吉期,备办礼物,父母双双携带婴幼儿前往“干爹干妈(或保保、保娘)”家,“干爹(或保保)”或“干妈(或保娘)”将一根棉线绳索系于婴幼儿脖子上,一边系还要一边说一番吉利的话语,祝祷婴幼儿健康成长,长命百岁。这种拜寄方式也多见于苗族与汉族之间。另一种是父母抱婴幼儿到村外途中等候,有的还顺便做些修桥补路的“善事”,当第一个人路经此地时,不管这人是谁,他(她)便是孩子的“干爹(或保保)”或“干妈(或保娘)”,当即举行拜寄仪式。不管哪种情况,一旦拜寄后,双方便是“干亲家”,可经常来往,逢年过节,“干儿子”或“干女儿”要携带礼物前去看望“干爹干妈(保保、保娘)”。改革开放后,寄拜缘由有较大变化,一是受拜者怜爱拜者;二是交结关系,利于往来;三是巴结权贵。
中年无儿无女或有女无儿的,为了老来有所依靠,有的要抱养一子,称“过继”。抱子多为本宗族的人,也有的是外姓人,养子享有“亲子”同等的地位和权利。抱养时,需经家族同意,且要画押为证,并举行抱养仪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