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打渔鼓筒--白族曲艺

2022-09-18 00:00 1597 浏览

  桑植白族打渔鼓筒与土家族不同之处,在于伴奏乐器。土家族打渔鼓筒用的是“竹筒子”和“筒板”,而白族除“竹筒子”外,还有钹和一根筷子。打时,左手抱竹筒(称渔鼓),手边挟一只金钹,右手持筷子,一边演唱,一边拍打渔鼓和钹,发出的乐器声优美而清脆。

  桑植白族打渔鼓筒,在旧时一般由民间艺人演奏,主要是跑江湖拜码头,大多数渔鼓艺人为生计忙碌。有一人单独打,两人合作打。打时可站可坐,还可以边打边走。两人共打,唱声一洪一粗,间或附以帮腔,十分和谐。如走马坪流行的渔鼓调《拜码头》,甲唱:“屋里没得柴,抱个渔鼓跑出来,讨点打发就回来!”乙唱:“懒人无懒命,裤子当枕头,出来跑码头!”甲再唱:“我码头拜了十二个,肚里没赚到油,(想)东家的猪脑壳肉!”乙唱:“我们生得贱,出门说油盐,渔鼓一响讨封赠(红包)!”一唱一合,风趣有味。打渔鼓在明朝中期时兴跑江湖,即一人或多人抱渔鼓出门讨生活,背井离乡,靠渔鼓谋生,主要是为了迎合店家,满嘴油腔滑调,换来一点报酬,却养活了渔鼓艺人和他的家人。明朝末期,打渔鼓还有“敬龙头”习俗,“龙头”即当地有势力的“地头蛇”,卖艺为生的渔鼓手,每到一地,须向“龙头”朝贡,要不然就混不下去,有人不信邪,得罪了“龙头”,连渔鼓行囊都保不了,渔鼓艺人的生活十分凄苦。

  五四运动后,白族打渔鼓筒者开始活跃,文化味渐浓,艺术感加强,唱词多,观者众。农闲时节,渔鼓有了市场,有了名气,有了传承人。一般是艺人们走进别人屋后,见子打子,见谁唱谁,比较活泼,加上有些人家图人多气旺,至于演什么唱什么全交给了艺人,给了艺人们宝贵的自由发挥的空间。但那时打渔鼓者生活仍然艰辛,常年在外东奔西跑,勉强糊口,养家较为困难。人们给打渔鼓筒艺人报酬很微薄,家底窄闭(白语指穷困)的人家。有时仅烧茶水代替薪金,甚至用一个红苕,两个梨等充当慰劳品,打渔鼓者必须按行规照纳不误,渔鼓艺人收获的除了辛酸还是辛酸。

  清朝末年,一些有水准的老艺人,在打渔鼓筒时开始歌颂白族祖先(本主),如洪家关陈家村一带的民间艺人,打渔鼓唱:“我老家住三户洛,陈吉陈亮把路修,造田置地发了财,王占做了上门婿……”因为陈吉兄弟是三户洛白族的本主,芙蓉桥滥船里的艺人,打渔鼓唱当地的高氏婆婆:“后生你莫耍口白(指说大话),你的爷爷是高怀德。高家里又出了个高桂英,拖儿带女好辛勤,一心照顾民家人,很难找到其身影,人们设她为本主,有灵有感渡众生……”因为高氏婆婆是明朝民家人的女本主。

  解放后,打渔鼓筒在白乡村寨偶尔一现,很难看到有两人共打的场面,传统的打渔鼓筒讨吃喝,已渐渐成为了历史。民家村寨生活有了保障,民间艺人再也不愿抱着渔鼓筒携着行囊走四方卖唱了。偶尔也有人抱渔鼓筒在村庄周游,唱着老调,人们觉得它不再有新鲜感,渐渐失去了观看兴趣,总责怪渔鼓,打法单调,唱词枯燥,缺乏活力,少了生气,这一“责怪”,使曾名噪一时的白族渔鼓就很少发出响声,再也走不出了大山沟。

  当今白族地区打渔鼓筒,大多属表演性质。由老艺人上台展示技艺,内容离不开思祖念乡。如芙蓉桥老渔鼓筒艺人唱《麦草帽帽十八转》,就表达了一种寻根问祖思念故乡的情感。

  有一年,桑植有了白族学会,云南大理10多人来桑植,到芙蓉桥慰问,年迈的白族老渔鼓筒手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,边打边唱这首歌,语音朴实,情感充沛,感人至深,将10多位在场观看的大理白族人唱得泣不成声,纷纷上前,紧紧拥抱,用以一颗久违赤诚的心,温暖着老艺人的思念之情,一种同根同源的乡情油然而生。直惹得大理亲人盛情相邀:“您明年三月,大理打渔鼓去,坐飞机去!”可不久,这位80多岁的白族老渔鼓筒手,最终没有去成大理,就随着他的渔鼓调去了另一个世界。

  啊,多情的渔鼓调,经过悠长历史的沧桑砥砺,如今,你成了白族人联络感情传诵亲情的最好声音。

分享:
相关内容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金鞭鱼
    【最显年轻的鱼:金鞭鱼,不老神鱼】金鞭鱼,生活在水质清澈、没有污染的山溪沟谷之中,其颜色亮丽,身体半透明,透过肚皮甚至能看到五脏六腑。在这种山泉中,金鞭鱼永远都似不老的顽童,再怎么长,也长不过5寸,年年看,年年不变,年年长,年年不老,如同不老的神鱼,怎么看都显得年轻而又活力十足。金鞭鱼通过最简单的烹制,无需加入任何多余的佐料,鲜香之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枞菌
    【最讲究缘分的蘑菇:枞菌,菌中之王】张家界除了山还是山,山上除了石头,就是树木,森林之中最多的莫过于菌类。山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:吃四条腿爬的不如吃两条腿飞的,吃两条腿飞的,不如吃一条腿立的。山里的人,普遍认为吃山珍胜过吃野味,大山中无数的菌类,自然就成为山民的食中佳肴,而枞菌,顺理成章成为这佳肴中的珍品。但要品尝枞菌,要买到枞菌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杜仲茶
    【最传奇的树茶:杜仲茶,张家界的“市茶”】杜仲被人称为传奇之树,是第四纪冰川孑遗下来的,有“植物活化石”之称,是张家界独有树种;因其皮可以入药,但剥皮后却不会像别的树一样枯死,还会长出新皮;更传奇的是杜仲分公母,繁衍能力十分强大,一公一母两棵杜仲在一起,三五年内即能成林。而杜仲树名,也具有传奇色彩,相传孙中山先生的保镖南北大侠杜心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葛根粉
    【最折腾的淀粉:葛根粉,武陵源大峰林中的植物黄金】早在《诗经》、《神农本草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典藉中,就有葛的记载。葛分海拔800米以下的米葛与海拔800米以上的柴葛两种,米葛粉是普通食品,而柴葛则具有保健和药用价值,典藉所记载,就是野生柴葛,人们食用的部分,就是从野生柴葛根部获取的淀粉。武陵源大峰林山高林密,野生柴葛众多,根部钻入泥土很深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岩耳
    【最悬乎的山珍:岩耳,武陵源大峰林的红细胞】岩耳是生长在武陵源大峰林石英砂岩绝壁上的一种特有菌类植物,如同武陵源大峰林的红细胞,与这片亿万年前的海底世界共生共存,相互依偎,滋养着这片峰林中的野生动物与人类。采岩耳的人,本地叫岩耳客,采摘时用绳子的一头绑在结实的树或石头上,另一头绑在岩耳客的大腿上,将绳子下降有万丈绝壁上的岩耳生长处
相关推荐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蒸腊肉、蒸香肠
        对许多南方人来说,蒸腊肉、蒸香肠,就是一种家的味道,一种童年的记忆。(腊肉咸香,香肠微辣)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三下锅
        “三下锅”,算得上是土家最平常而又最富盛名的一道菜。相传明代嘉靖年间,朝廷征调湘鄂西土司兵上前线抗倭,恰好赶上年关,为不误军机,土司王下令提前—天过年,于是腊肉、豆腐、萝卜一锅煮,叫吃“合菜”,以后演变成“三下锅”。主要食材也演变为肥肠、猪肚、牛肚、羊肚、猪蹄或核桃肉(猪头肉)等选其中二、三样或多样。三下锅的吃法也有干锅与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枞菌炖腊肉
       枞菌又名松乳菇,主要分布在湘、鄂、黔、渝交界地区的大山之中,分乌枞菌、红枞菌两种,以乌枞菌最为美味,生长季节一般为三月、六月和重阳期间,营养价值很高,富含粗蛋白,粗脂肪、粗纤维、多种氨基酸、不饱和脂肪酸,核酸衍生物,还含有多种维生素,不仅味道鲜美可口,还具有药用价值,尤其是重阳菌更是被誉为“菌中王子”。     枞菌与
  • 张家界旅游攻略三日游 - 岩耳炖土鸡
    岩耳炖土鸡      岩耳产于武陵源万丈绝壁之上,采岩耳之人腰系绳索如同空中飞人,其采摘难度非同一般,加之气候等因素岩耳亦日渐稀少,因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与氨基酸,与土鸡合炖相得益彰,香味醇厚馥郁(口味清淡)。一、原料。1.主料:石耳25 克,土鸡1只。2.调料:料酒、精盐、味情、葱段、姜片。二、制法:      1.将土鸡去毛、年脏
免费获取定制行程
  • 16670443931
  • 13307448811 微信同号
  • 825210@qq.com
热门内容
友情链接
旅游分站